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81成观法师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81
成观法师讲解
请合掌: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【佛告阿难。世间一切诸修学人。现前虽成九次第定。不得漏尽成阿罗汉。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。是故汝今虽得多闻。不成圣果。】
佛跟阿难讲说,世间一切修行的人,包括内道跟外道,甚至于内道就是佛弟子,即使现前现身他目前这个身虽已经成就了「第九次第定」,「虽」就是即使。「第九次第定」,简单讲因为色界有四禅定、无色界四空定,这两个加起来就是八个,这八个都是世间定、世俗定、凡夫定,因为不能证圣道,不能断烦恼得解脱,一定要入如来所特传的「第九定——灭受想定」,又称「灭尽定」,因为是这八个以外再一个第九个,因为它比这八个要高,所以称为「第九」。这四禅四定又称「四禅八定」,这是很奇怪的名词,四禅四定称四禅八定变成十二定,不是这样。总而言之,你了解四禅八定就是说八个定就对了,不是总共十二个定,这个名词有点错,但是大家都叫惯了「四禅八定」。佛没有讲说,佛弟子自己这样讲,大家都习惯了「四禅八定」,事实上应该讲「四禅四定」才对,总共八个定。你看「第九次第定」本来是可以断烦恼证圣道的,它是可以令你断烦恼、证圣道,但是你即使得了「第九次第定」也不一定就绝对可以断烦恼、证圣道;断烦恼就是得无漏,「漏尽」就是烦恼尽,「漏」就是烦恼,得烦恼尽而成阿罗汉。成阿罗汉就离了生灭达到无生,所以就不再来受生。阿罗汉这个「无生」,就真正是「无生」不再来受生,跟菩萨那个「无生法忍」又不一样,你知道吧!同样的名词但不一样。「无生法忍」是「性」上的「无生」,所以他不再受生灭的拘囿,已经超脱了生死,他得了自在,所以「无生法忍」已经得到生死自在,他是层次比较高,已经超脱了生死的范畴,得到生死自在,所以他「欲生则生,欲不生则不生」;他要来受生,就乘愿再来受生;他不愿的话,就不再来受生。他若看我们就很讨厌,就不再来受生;有时候多半会看说很讨厌,但是很可怜,还是来受生;以怜愍故,愍一切众生而来受生,不依爱憎。因为菩萨很清净,尤其看到那些恶人觉得更是不喜欢,可是因为怜愍,还是来受生。阿罗汉是「相」上达到那个不生的地步,他不同的,就是他发愿,通常依他的愿,他就入于「第九次第定——灭受想定」以后,就入涅槃。「灭受想定」跟「入涅槃」不一样,它是一个「定」,经过一个「定」,他再转一下,再入涅槃;入涅槃以后,真正不再来受生。为什么?他没有愿,他不想。用英文讲「I don’t like it.」(我不喜欢),「这娑婆世界太龌龊了,我不喜欢,所以不来了。」说「拜拜」就进去了。阿罗汉就漏尽烦恼尽而成阿罗汉,即使你得了「第九次第定」,你没有保证百分之百修到证果。所谓的「修成正果」。布袋戏里「修成正果」就是指阿罗汉果。你没有发现佛学名词,如果用台语讲,就听起来很古典、很庄严,好奇怪!为什么?「皆由执此生死妄想」,都是由于计执,这个「计」就是用心计较那个「计」,用心计较就是妄想分别的意思,「计执」这个有生死的妄想心。有生死的妄想心,是哪一个心?第六意识心。所以你如果计执这个第六意识心,「误为真实」,把它误认为是真实的常住真心。可是,你晓得第六意识是念念生灭的,不是常住的,它也不真。为什么?因为它依于外缘,乃至于依于自心妄想所现,所以绝对是不真的。以这样的话就变成认妄为真,把妄心当作真心。这有什么问题?这问题大了!你就会因为认为它是真心,第一个,你就会依靠它所现出来的境界去修;第二个,也以它所现的境界跟范围当作修的目标,当作你要成就的目标,而且认为是究竟的,这就搞错方向。所以认妄为真,以妄作真,那就现下的修行法是整个都错了,将来的目标也错了。因此,就不可能断烦恼,因为你执着虚妄的,虚妄本身就是烦恼的根源,你用虚妄心为所断、为目标,我刚刚讲的那两个,想要断烦恼那不是要跟贼作生意吗?你稳亏的,你还想赚钱?
「是故如今虽得多闻」,你现在虽然能够得多闻,这个「多闻」是多知多解的意思,但是不成圣果的原因就是你认妄作真,还有这个还包含一层意思,也就是你多闻的知解,都是依于第六意识的作用。我们能够知解佛法或知解一切事情都是依于第六意识,可是你没有依于你的知解去修,所以还是在这个第六意识的浮面上没有往下修;你要往下修,修到第七识、第八识,回头一看,就看到六识的虚妄。我比方一个例子,也不是很适合,不过对世间人来讲应该是很适合。你如果交了一个女朋友,那个女朋友不是很好的,可是你觉得好像一见犹如天人一样,就很迷了,幸好你没有成功;后来事过境迁你再交一个女朋友,那个女朋友很实在、很端正、很贤慧,你再回头看前面那个女朋友,比较一下,幸亏我没有跟她在一起,对不对?这个就是你如果开始是第六意识层面上一定是这样子,你修行的时候,做恶事是第六意识作,乃至修行做好事,也还是第六意识作,但依第六意识所得的知解,那个因为是依如来所得的智慧,那个虽然是比量的、浮面的,但是你往下修,修到第七、第八识,修到真心的时候,回头一望,前面都是虚妄,第六意识是虚妄。这就没有问题。可是你如果停在第六意识上光说不练,那你就会认为说:「我现在很好,我现在了解佛法,I’m OK.我现在都懂。佛一说,我都懂了。」但是懂是懂,那个是表面上文字知解,你可以说,但完全不是境界。譬如阿罗汉做到什么?阿罗汉就真正做到「清净」这两个字,可「清净」这两个字,你不要说你阿难了解,我们也都大概了解,知道「清净」这两个字什么意思,可是真正能做到清净的就是阿罗汉,那要走过多少的山水,受过多少的苦,才能够断种种业识的障碍,乃至于脏乱、污浊都要把它除净,净除自心垢浊才达到清净,最后就是用「第九次第定——灭受想定」断烦恼,最后才完全达到真正的完全清净,完全清净,所以他那一片心水是纯净的、无菌的;因为完全是无菌的,所以他的心水就不会再臭,不会再滋生任何的生物;生物是什么?烦恼就是生物。你那个水不干净就会有生物,水完全清净,蒸馏水,完全是无菌的蒸馏水,连矿物质都没有,这个水鱼放进去都要死掉,它不能活。因为鱼也是众生,它所生活的环境,那个水要自然的水,它要氧气、矿物质、温度、乃至于咸度都有一定的,不是你随便放个水它就能活。一样的,烦恼就是要在不干净的水,越不干净的水就越好。但是阿罗汉的心水已经纯净,所以他就不长烦恼,所以「不生」。阿罗汉现生就烦恼不生,来世就入于涅槃不再受生,现生是烦恼不生。什么叫众生?众生就是有烦恼,有烦恼才会称为众生;如果他已经烦恼断,就不能称为众生,也就是因为这样,菩萨还是众生;因为他能够有能力保持最后一分无明,那个叫「润生无明」。他那个水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五是干净的,百分之零点五是有一点杂质,所以还会有烦恼生;因为有烦恼生,所以他跟我们众生保持同性,有交集,所以他还能够受生为众生,还称为众生,因为他没有真正断尽。如果断尽,法如是故,你想还要回入娑婆,那就不行,没有那个道理,就好像要让死人起死回生一样的道理,这是违反道理的。你说:那达摩祖师不是又活过来吗?他没死嘛,他不是真的死掉,他是装死。
我刚刚讲「计」,忽然想到,一个「计」如果把它翻成英文,你懂英文一听就懂,事实上这个字应该在电脑时代,「calculate」就是攻于心机,也叫「计」,就有这个意思;但是这个「计」「calculate」就是「miscalculate」(算错了)。前者是计算,后者是算错了。众生很会计算,结果都算错了。
这段是什么?这段就是说,修行人认妄作真,把妄心当成真心的时候,你就不能证成圣果、修成正果。还要再回到花果山水帘洞去。
[注释]
[「九次第定」:三乘凡圣共修之禅定分为三大阶次:]第一就是四禅、第二是四定,第三个就是第九次第定。四禅就是色界天叫四禅。我们这个叫欲界,欲界因为有五欲,所以没有办法有定;有定的话只是暂时的,你不能一直在定中,所以欲界众生他修行者他可以离欲得初禅,他也不能一直都住在初禅中,因为他人在欲界、他报身是在欲界,所以你可以住于禅定,譬如一天两天乃至于三个礼拜、五个礼拜,但你不能住个十年。可是色界天的天人一直尽其形寿一直在禅定中,这样差别;色界天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那你说什么大自在天、六欲天的天人,那些都没有禅定,那些都只是受福报而已,而且有五欲乐,五欲动心,所以就不可能定,他是受了福报,然后受天福,五欲乐,但那五欲乐都是比较细的,不是像我们那么粗,他们吃的东西也比较细腻;虽然还是段食,但是很细腻,美妙。乃至于他们即使受婬欲,也不像我们这么粗,他们就是譬如握手、搂抱,这样就得到那种快乐,乃至于我们这里所说的高潮,我们就不行,我们就大老粗,要这样子。所以欲界的天人就很细,他的心细,色也细,即使是欲界天都是这样子。他细到让你看不到,你虽然没看过天人,你总看过七仙女和董勇吧,那个电影,天人就是这样,天食、天衣、天乐都是很细腻、很优美、优雅的,这是他们的报。但即使这样,他们没有定;能够得禅定的,是更高一层的众生,色界天的众生。色界天高到什么样地步,也就是初禅天的所有天人要比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要高得太多。玉皇大帝认为是我们这个欲界的天主,或忉利天天主,但他对于色界天,他还要礼拜的,因为比较高。
四禅就是色界四禅天。我刚刚解释了,恐怕很多人学佛学了半天还不了解这个事情,也就是你现在学佛可能得定,可是那个定是短暂的而已,但是虽然是短暂的定,可是以这个为因,你将来往生的时候,你如果愿意生到初禅天,就可以生到初禅天;你临终的时候,一盘腿就入定,然后就往生这个禅天。而且色界天跟西方净土是一样的,化生,不经过胎胞,没有胎生,都是化生,那就不用经过生死的痛苦。
初禅离生喜乐地,我现在比较详细一点点解释,这个「生」就是生死,生死就代表欲界,欲界生死,「离」就是离开了,离开了欲界生死而达到「喜乐地」,这个「喜乐」是从哪里来?从离开欲界生死而来的,所以「离生喜乐地」。因为离开欲界生死烦恼,所以就很快乐、很欢喜,那个时候得到的快乐,叫「离生喜乐」。「地」就是境界,而不是真正有一个什么土地。所以这个时候,你心中没有欲界的烦恼,「离生喜乐地」就是初禅天,达到初禅的境界;欲界众生如果达到「离生喜乐地」,他心灵的那个境界就是处于初禅天的境界。到了初禅以后,第一个除了离婬欲以外,还离了一个食欲、睡欲,所以住于初禅入初禅定的时候,所谓「禅悦为食」,不用吃饭,不管你入定多久不会饿,也不会睡。为什么?因为你心清净,所以不会睡着,这是初禅。
第二个「定生喜乐地」,你住在初禅以后,住久了以后,你就觉得:好像这个境界不是那么高妙。这个好有一比,譬如我们读初中的时候,看高中生,觉得好了不起;读高中的时候,看大学生,又觉得好了不起;可是自己上了初中、高中以后,觉得高中也不过如此;然后你上了大学以后也一样,大学也不过如此。那是因为进去以后,没进去就觉得很了不起。同样的,开始进入初禅的时候,觉得很好;过久了以后,就觉得也是很普通,然后那种感受就淡了;淡了以后,喜乐就没有那么强,心就更加定了,觉得初禅境界不够,他就往上升,所以就一年级升二年级,然后心就更加定,「定生喜乐地」的「定」是相对于初禅的定,二禅的定比初禅的定力更深,所以定力更深的时候,他又产生另外一种欢喜,这种欢喜是依于禅定力而产生的,而不是依于因为离开欲界一种对比的这种快乐,所以这个时候又欢喜、又快乐,「啊,原来禅定这么好!」定力增加产生喜乐入了二禅。二禅一样久了以后,开始是很喜乐,到后来觉得粗了,变成「定生喜乐」,你看初禅有喜乐、二禅也有喜乐,那个喜乐是不一样的来源。初禅的喜乐来自于对比,色界对欲界、清净对污染、烦恼对没有烦恼而产生的喜乐。二禅的喜乐是定力所生,自己的定力就生出了那种喜乐。但是等到第三禅的时候,二禅的喜乐久了以后,又觉得二禅的喜乐太粗糙了,于是又想往上进。这个我打个比方就知道了,譬如说我念地藏圣号,大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,依照《地藏经》里面讲每天念一千遍,念满十万遍,这样念一百天,就十万遍。可是念完十万遍的时候,你又想要念十万遍,而且不会每天只要念一千遍,那一千遍念久了以后,就会变成增加两千遍、三千遍、四千遍,乃至一天到一万遍,后来想十万遍我十天就念完了,于是就发一百万遍的愿,于是就念一百万遍,也没什么困难,就这样子。你就是会增上。初禅升二禅、二禅升三禅,也是同样的道理,他是会增上的。等二禅住久了以后,就会想要上进,人就是这样。跑步也是这样,你本来跑十圈,接着就跑十五圈、二十圈,这样一直增加,乃至我们后来跑二十五、三十圈,最后还一圈冲刺,回来就累得跟狗一样。等到二禅的「定生喜乐」都觉得粗了以后,于是想要往上进,往上进怎么进?不是一下子进。这个喜跟乐,是哪一个比较粗?喜比较粗。为什么?因为喜是一下子,强度很强,但是不持久;乐是层浅的,就好像河床的底流,看不出来的,但它是很长久的,这叫乐。法喜充满,这个很不错,但那没什么,要法乐庄严,那才厉害。法乐就很持久,法喜就是读了一部经就好高兴,接着出去购物就完了;或是参加法会好法喜,出了寺庙的门就没了,那叫法喜。但是法乐就一直持续着,它可以维持一天、两天、三天、五天,那叫法乐,所以喜是粗糙的,乐是比较细致的,所以等要入三禅的时候,就离开二禅的喜心,「喜」是一种心,是一个「喜心所」,二禅天的时候有「喜」「乐」两个心所,维持你这个色身跟心,持这个色心,所以你入定不会死掉的原因,是因为有心所所持,这个心所等于是一个energy(能量)的来源,持着让你心一来不动,二来得营养,「禅悦为食」,不用吃东西就吃这个东西,吃这个「喜心所」跟「乐心所」,这很「补」的,你知道吗?这个因为「喜心所」跟「乐心所」很补的,这是像武侠小说所说的天山雪莲一样,一吃就增加好几甲子的功力,所以进了禅天在二禅天就以「喜心所」跟「乐心所」为食,这个叫「禅悦为食」。你今天终于懂了,知道什么叫「禅悦为食」,禅乐怎么食?我跟你讲这个自心就是这样子,很厉害,它自己制造自己吃,不用外销,也不用去跟人家买,自己制造「喜」跟「乐」,这两个vitamin(维他命丸),天天吃这两个,它就很快乐,而且可以存活。等到你要进入第三禅的时候,就把粗的「喜心所」去掉,这个「喜心所」太粗了,不要了,保持这个「乐心所」,因为全心只剩下「乐心所」,这个「乐」就等于是领域扩大,乐就加强,初禅乐就变成离喜,离开二禅的「喜心所」的妙乐,存下很微妙的细乐,这就是三禅的境界,只剩下一个乐的境界,这是乐的不得了。佛说三界世界最乐的莫过于三禅乐,我们只能想象,休息一下你好好去想象一下。

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,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--闻思修,阿弥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