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六祖法宝坛经义解》01成观法师

六祖法宝坛经义解01

成观法师

台湾·大毘卢寺

[行由品第一]

今天开讲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,先诵此《钟声偈》。

「钟声传三千界内,佛法扬万亿国中。功勋祈世界和平,利益报檀那厚德。」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
南无六祖慧能大师(三称)

开经偈:

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」

好!放掌。今天有缘跟大家在这里边讲「六祖法宝坛经」,首先讲一下我跟「六祖坛经」的一点缘,事实上这算是我第四次讲「六祖坛经」。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,我还在家的时候,在「达拉斯佛学社」讲了七个月,讲了七个月以后就闭关了,闭关三年,后来出家了,在庄严寺又讲了一遍,这是第二次,然后,回来台湾的时候也讲过,不过没讲完就是了,因为某种因缘,所以换成讲别的经。因此跟这部经呢,可以说是缘很深,本来我跟道庆法师说,我要讲一部我拿手的经,那是因为我的印象中,我最早讲的经,就是这一部,我讲这部经时,是在家的时候,在那以前我曾听过人家讲了几次经,那是在上高中的时候,也听不太懂,后来学佛以后,因为大部分都在美国,听经的机会不多,主要都在看书,所以我到「达拉斯佛学社」去,本来是抱着要去学习的心,没想到一去,却变成去那边讲经,我自已实在是没想到。

这部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他看起来很简单,为什么呢?因为他用词、用字很简单,讲的道理好象也很简单,所以一般很容易把它讲成什么「励志」儒家的这些东西来看,所以很容易被误解。这回我跟道庆法师讲过以后,因为要讲,就再看一次,唉唷!不得了,怎么这么深呢!而且以前说是拿手,现在已经不敢再说拿手,连拿脚都不能说了。因为这里面都是禅师的境界,也是佛的境界,所以很深,现在什么都不敢说。不过答应要讲,所以就要勉强讲一讲。虽然有摄影机在这边,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那么紧张,还是照常像平常讲经一样,他们拍摄,就好象是偷拍的一样(众笑),这样比较好,比较自然一点。

因为要讲「六祖坛经」所以必须要介绍一个东西,就是所所谓的「禅」。因为「六祖坛经」大家都知道是禅宗的东西。禅宗从西天传来,总共传了二十八祖。然后,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到东土来,传给二祖慧可大师,二祖慧可大师,三祖僧璨,四祖道信,五祖弘忍,六祖慧能大师。在五祖以前,包括五祖,他的师传给他的时候,都是以「楞伽经」印心。什么叫印心懂吗?这都是耳熟能祥,但你究竟诘起来的话,又好象什么都不懂了。「印心」就是心里面与所证的理互相印证,叫做「印心」。这个「印」又有印可的意思,就好象董事长,人家写的签呈,董事长拿来一看,然后说「可以」,「照准」盖个章,那叫「印可」,所以那个「印」是这个意思。「印心」是什么啦?是师父修的一个境界,教给徒弟,徒弟照着去修,修完了以后,不知道对不对,所以就来跟师父对照一下,「对照一下」就叫作「呈」,呈出来以后,师父说「汝亦如是,吾亦如是」,这个就叫印可。印了以后,小则等于证明他开悟了,大的话就传给他祖师位,就这样子。

所以「六祖坛经」是禅宗的经典。在五祖以前所传的都是「楞伽经」,五祖以后就开绐用「金刚经」来印心。印心刚刚讲过是心的印证,有时候要在经典的辅助,那经典就是「楞伽经」,五祖以后就是用「金刚经」,六祖以后再加一部经就是「六祖法宝坛经」。所以习禅的人,六祖以后的人都要修至少这两部经。当然还有许多经,譬如说「圆觉经」、譬如说「楞严经」、「大乘起信论」这些都是必修的。未法时期有一个误解,以为习禅,什么都不要了,所谓「不由文字」嘛!这以后会讲到的。事实上不是这样子,你还要通达经教,这个佛的道理,你要懂得。

好!所以「六祖坛经」是一部禅经,因为要讲禅,所以先介绍,如何是「禅」?

这里讲到「禅」呀!不同的人就修不同的「禅」,因此有不同的禅的境界。「禅」对不同的人,意义也就不同,那「禅」的意义,就一般的意义有两种,第一个就是「思维修」,「禅」梵文叫「DiaNa」,拉丁拼字是「Dhydna」,中文翻作「禅那」,但中国人很会省略,就把「那」字省略掉,简称「禅」,事实上全文是「禅那」。咦,怎么啦!我本来是要讲台湾话,讲得都忘了,这样子两款都讲,这儿讲讲、那儿讲讲,大家都听得懂,大家也都听不懂(众笑)。「禅那」台湾话叫「禅」(Siam),南部人说「闲」,同样的意思,但原音是「DiaNa」,北京话叫「禅那」,台湾话变作「显挪」,不好听呢!那日本人说是「Zen」,「禅」那个汉字日本话念作「Zen」。

这个「禅」的意思是什么?头一个是思维修,思维修的意思。因为你要了解这「六祖坛经」,你就要对这些事情先知道,才有可能说了解;第二个意思是「静虑」。

先解释「思维修」。首先说「思维」,「思维」是什么意思呢?在佛法里面所说的「思维」,和我们普通言语所说的思维是同字,但意思不同。一般世间法说的思维,是思想的意思,在心坎里想,一直想,想说,明天这张票要怎么(支),才可以,那就是思维。但在佛法里不是想这些,也不可以想支票或汇钱,这些都不可以想,那不是思维。若真是「思维」,是「思维佛理」,把心理所有的污垢、垃圾、「垢迷」(日语垃圾)都要清一清,什么「垢迷」呢?標会、支票、还是所有那些事情都不要想,心先静下来,一心澄净后,「澄净」的意思就是澄清,就好象是水,放明矾下去就会澄清,较清以后再来思维,思维什么,思维清净的佛法,你若是用污染的心来思维清净的佛法,你思维不动,那以佛法说是「不相应」,所以先要静坐,让它澄清了以后,把垃圾清掉了,才开始思维佛法,思维佛法就会开智慧。所以坐下去让它澄清,澄清就叫做「定」,定后就是「止」,定后思维,这就叫「观」,观就是「智慧」,有智慧才会观。用什么来观呢?用「智慧之眼」来观,有智慧之眼才能观,那个眼是指「智慧之眼」,不是我们普通人的这个眼睛,不是这个肉眼。所以,「思维修」即一般所说的「禅」的意思,(「禅」的意思)第一个就是「思维修」。就是坐在那儿,运用一些佛法,你要定、或止、或澄清你的心,有很多方法,那些方法现在无法解释那么多,当然简单地说,譬如数息观、念佛观、不净观,因缘观,这些都可以使我们的心停止,烦恼较少,那时再来思维佛法,那么这些道理,像那样子地修,就叫做「修禅」或「习禅」。所以「习禅」怎么习呢?就是思维修,用思维的方法来修,这是头一项「禅」的意思。

第二个意思就是「静虑」,其实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差不多,讲法稍微不同而已。这个「静」是让心先静下来,「虑」就是思虑,也就跟「思维」差不多。所以讲法不一样、用词不一样,但意思是一样。所以这是一般「禅」的意思。

这「思维修」和「静虑」它的道理是什么?因为澄心以后,把心澄下来以后,然后去思维佛法,就转八识,薰转八识,也就是薰习这个心,然后把业力转过来,由于这个「思维」的力量,就可以把它转过来。那你问说,「这样就可以转呀」?「可以噢」!这「转」很利害。譬如说有一个人,一天到晚都在想发财,一直在想钱,那么整个心就是个$(美元标识),「欧卡内」(日语,钱),要不然这个也不错,这「¥」日本元(日元记号),整个心就写这个字,整个心也就被它转去,这就是说贪财的人,或有些好色的人,一天到晚都想那种事情,出口也那种事情。所以,这就是因为一直在薰习的关系,他常在想,常想就爱做那样的事,做那种事就成为那种人。所以,现在要反过来,去思维一些清净的法,用那清净的法,如同把它洗掉,把它矫正过来,那就叫做薰习。

刚才谈到「静虑」,「静虑」跟「止观」意思是一样的。「静」就是「止」,「虑」就是「观」。「止观」的「止」是什么?「止」就是止息烦恼,止息烦恼、妄想尘劳。烦恼大家大概知道,但一般不太清楚。「烦恼」在佛法里面是个特殊的名词,它代表的就是「贪、嗔、痴」三毒,主要是三毒。但是「烦恼」有很多种,有「根本烦恼」、「随烦恼」。「根本烦恼」是六大烦恼,「随烦恼」是二十烦恼,所以有很多。什么是「烦」?「烦」是你的心坎会烦烦的,那感觉就是「烦」,心不定的情况叫「烦」,「恼」呢?「恼」就是气恼,心的动向比较大的时候就叫「恼」,像说「你把我恼到了」,所以「恼」是比较大的动向,「烦」是比较小的动向,但是心动就有苦,「起信论」里讲,「心动即有苦,果不离因故」。所以「烦恼」就是心动的现象,而「妄想」是心坎自个儿乱想,称为妄想。「尘劳」跟「烦恼」意思是一样的,「尘」就是「六尘」,外面的「五尘」和里面的「意尘」合起来称为「六尘」,「六尘」使这个心「劳动」,所以叫「尘劳」。一劳动就有苦,因为我们人不但是「身」好逸恶劳,这个「心」也是好逸恶劳,所以一劳动就觉得苦,所以「尘劳」是「烦恼」的代名词。

以上是介绍「禅」或「禅那」的一般意思,接下去来介绍「禅」的特殊意义。

「禅」的特殊意义有五种。第一个是「凡夫禅」,第二个是「外道禅」,第三个是「小乘禅」,第四个是「大乘禅」,第五个是「最上乘禅」。这五种「禅」合起来就叫做「五味禅」,五种味道。

第一个「凡夫禅」,这就是一般凡夫所修的禅,一般凡夫没有什么佛法的信仰或是宗教的信仰,他常要静坐,静坐的时候,也就是想要静一静,因为在外面奔波、跑呀!他觉得很累,不但身体累,心里面也觉得很累,所以想松弛一下,那时候就坐一坐,现在日本的「会社」很多嘛!日本的公司很多都提倡这个静坐,教员工都要静坐,但他们这种静坐不是要修道或什么的,只是讲了一天很累的了,稍微休息一下,有人说这个是「充电」,调节紧张,求这样的作用,这是一般「会社员」,(上班的人)修的,还有一种人是生病,生病了,打坐身体会好,因为打坐会令气血通畅,可以治胃病、肺病,可以治很多病,事实上。因此,这种的静坐就变成所谓的养生。「养生」也是「养身」,把静坐拿来当「养生」和「养身」,这样就是「凡夫禅」。怎么说是凡夫禅呢?因为照这样再怎么修也是凡夫。这缺点在那里呢?缺点就是「贪著色身」,他贪著这个色身,所求的就这样而已。

接下来去第二种禅是「外道禅」,这种禅,譬如说波罗门教也坐禅,他们坐禅时要冥想,冥想和大梵天合而为一,因为他们的信仰是说,一切众生都是从大梵天出来的,上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头顶出来的,中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嘴出来,较下等的人从大梵天的肚脐出来的,最下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手脚出来,那些从手脚出来的人成为首陀罗,就是奴隶那类的人,即贱民,这就是他们的信仰,是一种妄想。因为大梵天是他们的所自出、来处,所以将来要回到他们的所之处、所来处,要回到他们的原来的地方。返本还原,儒家也有这样的思想,返本还原,认为那是最好的,道家也有这个道理。所以波罗门教他们修的,就是要和大梵天合而为一,耶稣教也是一样他们叫Communion,因为要和耶和华合而为一,要回到「天上的父」那儿去,天主教也是一样。我们中国的道教、乩童,要冥想他的对象、外灵,冥想要取得和外灵沟通,希望那外灵来附身,因为他这么想,所以他也就做得到,因为他用定力,心的定力是很强的,可以促使一切事成就,所谓「置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对不对,世间法也是这样。外道禅的境界,就是使人能和外灵沟通,令外灵来附身,乃至于所谓「起灵」,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。像中国还有「道家」,不是「道教」,要冥想「与万化冥合」,与万化冥合是道家老子、庄子、抱朴子等这些人的境界,儒家也有类似习禅的事情,他们求的是「天人和一」,这都是「外道禅」的境界。

还有一种介乎「外道禅」和「凡夫禅」,就是现在很流行的,即在静坐时练气功,这种气功有很多名堂,现在发达到不必坐著,站著也可以练气功,但是他们用的是道理是「修定」的道理,修「定」和修「观想」合在一起,然后达到那种禅的境界,然发动身中的气。例如有一种「五禽戏功」,还有一种听说现在很发达的,叫做「大日佛功」,听过没有?「大日如来」就是毗卢遮那佛,其实是练气功,坐在那儿练气功,他说是「大日佛功」,且说是大日如来传的,胡说八道,那位教主自称作「大日法王金刚上师」,哇!真是「糟透了」。

还有一种很多人知道,也有很多人不知道,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个名,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彻底,叫做「达摩易筋经」,听过没有?这不是达摩的,它里面的内容,修习的方法,道理,以及它所用的名词,都是道教的,都是道家的,所以根本不是达摩所传,不要被它骗了,你若要修,随你,你若要健身可以,但是你不要认为你是在修道就好,其实它那是用一些佛法中禅的道理,还有道家、及一些民间的拳术合在一起变成「达摩易筋经」,其实和达摩一点都没关系,达摩因为太有名了,「真衰」(真倒霉)。

!刚讲的练气功的那种,不是佛法,若有练气功的,绝不是佛法,你若要练功就好好练功,不要说你在打坐,若要打坐,你就打坐,要把它「划清界线」,这样以策安全,若要「揽来揽去」,那碗菜会很难吃,譬如菜,一道菜就是一道菜,你要把它混在一起,怎么会好吃,一定不好吃,就像是「喷」(馊食)一样,「喷」就是猪食。

以上是「凡夫禅」和「外道禅」。凡夫禅,就是执著我们自身的身体;外道禅是执著什么呢?是执著他的第六意识,依照他的第六意识去妄想分别。为何叫「外道」呢?因为「见心外有道」,故称「外道」。因为「见心外有道」,故称外道,因为道应该在心中,是心内之法,外道人见「心外有法」,而且说「心外有道」,故称外道。

接下去说「二乘禅」或称「小乘禅」。「小乘禅」是小乘的佛弟子所修的「四谛」、「八道」(「四圣谛」、「八正道」),从「五停心观」开始修,修到「四谛」、「八道」,达到心泯智、压伏六识,让它不会起现行,让六识硬把它压下去,让他不要起来,若要把它压下去不起来,说是「涅槃」。这是一种声闻乘修的,若缘觉乘所修的就是「远离行」,远离以后,让「根」和「尘」不相接,根尘不相接,就不会生「识」,那就还会生「烦恼」了。这种境界就把他是涅槃,那是不究竟的,所以称为「有余涅槃」。

接下来说「大乘禅」。「大乘禅」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,是第四种禅,是「不味不乱」,这是龙树菩萨的「大智度论」中,讲「禅波罗密」的时候说「以不味不乱故应修禅波罗密」。这个「不味」是什么?「味」就是「味著」。「味著」的意思是什么?就好象人吃东西,这是个比喻,吃东西时品味,说「很好吃」,愈吃愈好吃,这是品食之味,就象品茶的人,他爱茶爱到象命一样,那是因为「味著」那个茶。那么坐禅的人,坐到后来,也会象这个样子,开始坐时当然会很苦,因为脚会痛,坐到后来会产生一种境界,外道人称为「觉受」,很多觉受会产生出来。有很多知觉、很多感受。不管是身的感受或心的感受,都会产生出来,会「贪著」那种感受,那个叫做「味」,这种境界叫做「味」,这是已经「偿到甜头」的意思。你若打坐,坐到后来,有那种觉得味道不错,但是会起贪著时,就叫做「味」,坐禅人像这样子的会贪著,这叫做「味著」,这种味著的人,就是心比较定。另一种人是乱,「乱」是什么?乱就是凡夫。而「味」的人一定是修行人,所以修行人和凡夫的境界是相对的,一个是「定」,一个是「乱」的境界。若是大乘菩萨,就要「不味不乱」,不能味著,不能贪著禅的境界,但是心亦不乱,这很困难对不对。你若做一件事做得很好,很顺手,你一定很爱做,你爱做的时候,当下要把那个「爱」给去掉,虽然去掉了爱,还是继续做,这样难不难?这样是很困难的,对不对。譬如说你开始学插花,刚开始的时候插得很难看,到后来插得很美,便越插越爱插,但是那个「爱」贪爱,要去掉,可是仍然继续要插,你的花艺还是继续进步,这就不简单了。所有的技艺、功夫,你开始学时很困难,到后来做得顺手时,变成很拿手了,一拿手你就变成会贪爱那个东西,或那件事情,那时候就要小心,要把那个「贪爱」给去掉。虽然去掉,但不是说就讨厌噢,只是去掉「贪爱」,没有变成「讨厌」,去掉这个贪受以后,但是技艺还是继续地精进,让它进步,「大乘禅」就是这样「不味不乱」、不著凡夫、外道、小乘的境界,不贪著凡夫、外道的「有」,也不贪著二乘偏空的「无」的境界,这就是中道实义的境界,这就是「大乘禅」,大乘菩萨所修的。

(第一集竟)

 

南无阿弥陀佛
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

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,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--闻思修,阿弥陀佛!

关于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