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调食者:夫食之为法,本欲资身进道;食若过饱,则气急身满,百脉不通,令心闭塞,坐念不安;若食过少,则身羸心悬,意虑不固。此二皆非得定之道。 「第一、调食者:夫食之为法,本为资身进道;食若过饱,则气......
二者、制心止。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,不令驰散。故经云:「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,当好止心。」此二种皆是事相,不须分别。 现在是正修行第六,正式说明修止观的方法。止和观,这两种先说止,智者大师在这......
如禅经偈中说:生死不断绝,贪欲嗜味故,养冤入丘冢,虚受诸辛苦。 这个诃五欲,一条一条的说完了,总说五欲的障道的情况。这以下智者大师又引禅经中的偈,来说明这个道理。就是《治禅病秘要法经》,在大正藏里......
2000/07/14妙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 各位同学,各位居士: 我很多年来讲开示的时候很少写稿,但是这一次在台湾,或者说是心血来潮吧!有几位同学约会在新竹福林堂,给我出个题目;这个题......
前言 清净的佛世界,正法流行,佛菩萨为善知识,没有恶国王,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;所以一切佛弟子,尤其是未入圣位者,应当发愿往生。然而,带业往生,还是消业往生,近年来汉文佛教界,若干位善知识,忽然......
今生是现在,前世对今生而言是过去;当你活在过去世中看今生,今生则是过去的未来。故此题的表面意涵,虽但是前世今生,然细推其义,亦皆有未来;故此文题实是三世具足的。 三世指时间说;人的生命由过去来......
六 吾侪为佛子,应学习佛法,引如理作意,对治诸烦恼。 我们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也是一样;出了家的佛教徒,在家的佛教徒都是佛弟子。「应学习佛法」,我们需要有智慧,能够如理作意,这个智慧从什么地......
略说发心学禅行者,应须注意五法:一、闻。二、厌。三、愿。四、觉。五、勤。 一、闻者:愿乐闻法,以自照心,引生正念,令心清净。 二、厌者:由多闻正法故,觉慧明净,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,不生愿乐......
问:如何才能令止观现前? 答:先要有所缘境,然后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,这就是「止」。但什么是所缘境?通常多数人欢喜修阿那般那念──数息观,即用出入息作所缘境。注意息的出、息的入,这是一个方法;如......
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,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。原因是什么?因为地狱,恶鬼,畜生世界的众生,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,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,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念不来!......
昼夜无间慈悲诚笃的妙境法师(1930 - 2003) 妙境法师(1930 - 2003)系东北黑龙江省龙江县人十八岁,礼惺如上人落发出家先后于吉林观音古刹佛学院(二年),湛山佛学院(一年),香港华南学......
★颂文★★★。 【颂一】: 有情无量入佛法,根性有异学亦别,增上生与......
─妙境长老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讲 堂主持禅七开示内容的摘录。 我们中国佛教,自从慧远大师提倡净土法门以後,净土法门就在中国流行很......
妙境长老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,讲於福严佛学院。 我说一首诗,「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,......
楞伽经四种禅 这个《楞伽经》的四种禅,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,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。现在有两个原因,第一个原因,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,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。主持禅七,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。讲......
7月22日 云何风界?风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 「云何风界?风界有二:一内、二外。」这是界差别观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界。前面地、水、火说过了,这底下说风界。风界有二种:一种是内,一种是外。内风界是......